邵武:社区党建大体检 答好“山里人”进城“必答题”
2024-05-01   作者:陈春花 危悦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实事求是、眼睛向下”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通过开展“党建大体检”,体检“把脉”、聚焦“病灶”,促整改提升,这是邵武市在全面加强城乡党建促基层治理提升中找到的一把“金钥匙”。近年来,邵武市通泰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创新运用“党建大体检”工作机制,把脉问诊社区“新市民”群体在生产生活、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答好“山里人”进城“必答题”,统筹解决进城群众“三不融合”的难题,帮助“新市民”群体从落脚到扎根,拥抱美好新生活。

从陌邻变睦邻  破解进城群众人际交往不融合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在不久前,严羽社区楼下的党建邻里中心熙熙攘攘,色香味俱全的包糍正冒着热气,好一番春和景明的景象。60岁的吴燕玲婆婆和她的沿山“老伙伴”们一起包沿山包糍,共度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春社节。

“沿山包糍美食节是我们沿山非常重视的民俗活动,我们沿山的村民们一起在社区开展活动,非常高兴,也有很多其他乡镇的老人一起来制作,我也教给其他老人做包糍的技术。”吴燕玲婆婆笑着说。   

 严羽社区是邵武城市“南进战略”的新型社区,总面积约0.6平方公里。近年来,得益于“小三线”建设,大量来自和平镇、大埠岗镇、肖家坊镇、桂林乡等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户籍人口仅1548人的社区,常住人口则达到了15894人,城镇化率已超80%。这些没有户籍的“新市民”,为当地城镇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社区通过党建体检时却发现,这些“新市民”群体在人际交往、社区融入存在很大的障碍。

“由于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白天上班,8小时工作之后回到小区,过着“投宿社区”的生活,进城村民之间交往机会就较少,日常休闲活动和社交频繁程度都明显下降,8小时外的文娱活动匮乏,很多进城“新市民”缺乏精神认同和归属感。” 邵武市通泰街道组织委员危悦说道。

图片3_副本.png

“新市民”们自发成立的青墨书法协会每周三、五开展免费教学。(严羽社区供图)

如果说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是包容,那么依托党员结对和乡土文化,助力“新市民”群体建立文化认同感,则是将包容这一理念最生动地诠释。为了让“新市民”从陌邻变睦邻,严羽社区通过党员结网共融,动员辖区231名报到党员与51名进城务工党员按“楼栋党小组”模式结成“连心小组”40个,成功孵化青墨协会、别样红歌舞协会等多个社会组织;以党建邻里中心为载体,设计“乡里乡亲会”、沿山包糍节、和平豆腐节、乡贤恳谈会、夕阳合唱团等特色近邻活动,开辟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文体朋友圈”。如今,党建赋能、文明乡风,催生了新市民群体与社区的“双向奔赴”,多个平台、阵地的加持,带动了万余名“新市民”参与百叟宴、邻里节、小区汇演等各类活动100余场,在当地逐渐形成了“邻里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图片4_副本.png

“新市民”自发组建的乐器兴趣小组在迎新活动表演。(严羽社区供图)

从流入变融入  破解进城群众就业能力不融合

“真的很感谢向南社区,让我这个从农村进城的残疾人,不仅度过了人生的困境,现在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来自和平镇坪上村,如今已是向南社区的“新市民”梁方生说到这,泪湿了眼眶。

多年前的一场交通意外,梁方生赔光了自己的家底,自己也落下了肢体三级残疾。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没缓过神来,妻子又与其离了婚。2020年孩子考上高中,他连学费都凑不齐,党员楼道长江新林知道情况后,积极向社区反映他的情况,向南社区党委安排一对一帮扶,送上政策与温暖,在两次为其介绍工作却因他身体原因无法胜任后,社区党委联系本地豪科电子厂为其提供手工活原料、工具、技术等支持,在保障房柴火间中帮助梁方生支起手工作坊,并介绍周边空闲阿姨到他手工作坊领活干。如今,梁方生从贫困户变成作坊主,不仅自己的生活得到稳定,还能带动周边弱势群体一起创收。

图片5_副本.png

梁方生的爱心手工坊(向南社区供图)

在向南社区,像梁方生这样通过解决就业问题,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村进城群众还有很多。通泰街道向南社区有农村进城的人口达6000余人。由于大部分进城务工村民的学历以初中为主,大多以耕种务农为生,因为文化较低、手艺不精、年纪偏大等原因找工作较难,只能主要从事保安、保洁、环卫等对技能要求不高、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的工作。

“‘新市民’搬迁进城,解决就业是‘头号工程’。我们通过‘党建大体检’,针对村民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无法适应企业用工需求等问题,列出清单,构建以培育为要,习技为根,招引为辅的‘党建+就业’模式,成立了就业服务站,与邵武市劳动就业保障中心开展‘两项联动’,围绕提升融合主体的综合素质,持续深化“新市民”培育,不断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通泰街道向南社区书记巫小红表示,一方面,社区建立用工单位联络平台,挖掘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空岗信息;另一方面,对每个失业人员做到“六清”,开设就业服务台,3个工作日内推荐合适就业岗位,并与市人力资源市场同步联动,实现就业信息“互通共享”,帮助“新市民”实现从“身入”城市到“身心俱入”城市的转变。向南社区也因促就业成效显著,成为邵武市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严羽社区,当地则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创业基地,助力有能力的“新市民”不仅就业,更参与创业。

图片6_副本.png

严羽社区第一届养老、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班学员顺利持证毕业。(通泰街道供图)

“我们与人社局、零工市场、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开展合作共建,引进铁城爱心公社、邵武春暖社工、邵武市心理学会等专业社会组织,协助开设国画、书法、舞蹈、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26类‘菜单式’‘小班化’培训课程,不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素养及再就业能力。我们还联合农商银行开展乡村创客‘帮帮贷’活动,提供政策答疑、社会保障、职工权益维护等政策咨询,帮助纾困解难。” 邵武市通泰街道严羽社区书记刘炜桦介绍道。据悉,严羽社区目前已帮助26名“新市民”创客授信,发放市农担担保贷款17笔,并已协助300余人完成再就业。

从旁观变参与  破解进城群众思想观念不融合

“我们进城的村民们主动在外巡逻,管卫生、管治安,用我们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进城的乡亲们,现在明显看到乱扔垃圾的少了,矛盾纠纷少了、扯皮吵架的也少了。”鲤鱼山社区巡逻队队长“新市民”朱鲜威说。

通泰街道鲤鱼山社区辖区面积约为2.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万人,其中,90%都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村民们原来居住在农村,大家从小一起生活,彼此熟悉,互相帮忙,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和社会交往都得到了有效结合。进城务工安置到城市生活后,村民也进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单元,但村民在角色定位上已属于城市居民,由于长期受农村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性的熏陶,仍保留比较浓的农民意识,乱扔垃圾、占用道路晒东西、在公共花坛或草地上种菜等情况时有发生;平常习惯于自主化、直接化、分散化的处事方式,且因为缺乏一套成熟的问题解决程序,容易在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得非理性和情绪化。

为破解进城群众思想观念不融合的问题,鲤鱼山社区通过开展“党建大体检”,建设“和谐有‘鲤’近邻调解室”,充分联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调解员等多元力量,运用调解方式合理合法、调解结果灵活高效的优势参与调解工作,同时依托“流动办公桌”,积极探索“逢四说事”议事协商机制,联合多方力量解决进城群众诉求,为进城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及时把进城村民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此外,鲤鱼山社区将“整治”变“自治”,成立了一支由39位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巡逻队,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建设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8+N志愿服务队,借助“我们的节日”等节日契机,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社区党组织与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6个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一条条举措,一项项实事,帮助新进城居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对于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我们确定了‘四个到位’工作法:凡是合理诉求,及时解决到位;涉法涉诉问题,教育引导到位;生产生活困难,结合各类惠民政策落实及时帮扶到位;不合理诉求,按照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耐心解释到位。对民事纠纷、重大疑难或历史遗留等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经上级党组织研判后提出具体措施予以解决。” 通泰街道鲤鱼山社区书记吴晓红表示。

图片7_副本.png

鲤鱼山社区“逢四说事”解民忧。(鲤鱼山社区供图)

  据了解,仅今年来,鲤鱼山社区就化解了进城群众因房屋漏水、噪音扰民、房屋装修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纠纷30余起,调解成功率基本做到100%,避免了问题的扩大和恶化,将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化小、化了,实现了把矛盾稳控在小区、化解在基层。

“针对进城群众如何更好地融入社区的难题,我们通泰街道创新性开展‘党建体检’工作,对街道13个社区及城富南门、城裕、下南寮3个农村社区持续性地开展‘把脉会诊’,列细‘体检清单’,并根据体检结果‘分类诊疗’,不断创新‘五邻五事’‘逢四说事’等近邻党建工作法,开设进城群众积分超市、爱心格子铺等功能区域,开发‘线上许愿码+线下小二信箱’等新举措,让进城群众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共享治理成果。”通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庆平说。

 党建引领画出社区治理“同心圆”,支部共联绘制出进城群众生活“称心图”。围绕答好“必答题”,邵武市通泰街道党工委创新运用“党建大体检”,凝聚多元力量,不断强化了党建引领和治理赋能,探索出了村民进城融入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用心用情为进城群众服务,让进城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幅幅社区宜居、百姓和谐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陈春花 危悦)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