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以科教之光点亮乡村未来
2024-04-29   作者:陈芝 林璐   来源:侨号 CHINESEHORN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支撑。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振兴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山海林田之间,福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用脚步丈量乡野,挥洒智慧才干,他们的足迹,为科教兴村留下生动注脚。

以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

在“李果之乡”福州市永泰县,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会与永泰县政府签订的“九永合作”已迈入第6个年头。春耕时节,丹云乡的“九三学社中央多党合作乡村振兴示范——帮助开展李梅等农产品新品种种植示范”项目基地、嵩口镇的“李梅基因库”项目基地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正酝酿下一场丰收。

李梅产业是永泰县传统产业,李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为全国之冠,蜜饯是其主要市场产品,但多数蜜饯加工企业因采用传统工艺带来水环境污染而被关停,且李果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种植效益不高,限制了该产业进一步发展。

针对产业发展瓶颈,九三学社省委会开展了特色产业发展调研及绿色食品产业园投资考察活动,帮助引进农产品检测中心、创新研发基地及其他相关项目入驻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联络食品研发机构助力永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通过省食品工业协会为特色农产品搭建宣传平台,带领科研团队开发出一套非盐腌低糖蜜饯制品的生产关键技术体系,既提高了蜜饯品质,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打出了口碑品牌。截至目前,九三学社省委会组织了180多人次专家、企业家走进永泰,开展各类调研、咨询、培训、讲座、科研成果项目对接等活动近40场次,协助对接落地项目6个。

“我希望把一生所学的知识和农业技术奉献给家乡。”三明大田县济阳乡深处,九三学社社员涂前程选择退休后回到老家,将研究成果回馈给老乡们。8年来,他引进了谢华安院士工作站,和院士团队培育的4个优质特种水稻新品种、3个魔鬼辣椒新品种、70多个特种瓜果新品种在家乡推广,为乡村带来了人气,有的在外乡亲跟着回乡种辣椒,涂前程手把手教学,带动了一批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

福建背山面海,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所需不尽相同。对于沿海乡村来说,贫瘠的盐碱地是千百年来制约农耕的痛点。在泉州,民革党员、福建洋屿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云平带着团队一次次到各地开展土壤改良公益行动,免费为农户耕地土壤做“体检”、开“药方”、做“康复”,安溪茶叶、南安马蹄笋、惠安红萝卜等种植基地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土壤改良目前整个福建做了1000多亩了,我们自己投入了五六十万元,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能改善种植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使农户增产增收,尽到社会责任。”钟云平说。

南平市政和县铁山镇,地处闽浙交界,有“闽北竹乡”之称。然而,相对单一的产业制约了该镇经济发展。多年来,致公党福建省委会以科技帮扶为抓手,先后组织40余名专家赴铁山开展技术帮扶,并邀请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在铁山共建博士专家工作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等平台,并组织科技特派员中的致公党员对铁山茶叶、火龙果、猕猴桃、黑木耳、银杏、地瓜种植基地等农业园区建立了专业对口的“一对一”技术服务模式,还帮助申报农业产业强镇、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等6个项目。如今,全镇农村土地流转7000余亩,打造了大岭银杏、果香江上、桃源向前、花海东涧、罗家地地瓜干11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成功打造出茶叶、水果、高山蔬菜等十大千亩产业园(基地)。

以文化教育增添振兴势能

党外人士和职业院校将教育资源下沉乡村一线,正积蓄着“利在长远”的乡村振兴势能。

充分发挥侨海特色优势,以民主党派所长、服务乡村教育发展所需。多年来,致公党福建省委会精心打造“致公学校”社会服务品牌。据介绍,自2008年挂牌致公学校15年来,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先后共募集资金70000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受益学生达10多万人。为了帮助山区学校提升教学条件,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对挂牌学校都会给予每所不少于30万元的建设资金,并根据学校实际,引导学校把帮扶的建设资金首先用于提升教学条件上。此外,致公党福建省委会还依托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共同打造“福建致公教育帮扶实训基地”,通过举办校长论坛和教师交流、“名师送教”、学生夏令营等六项帮扶行动,不断提升“致公学校”的品牌和内涵。

2012年至今,农工党福建省委会持续开展“同心助学——帮扶政和岭腰乡贫困生行动”活动。12年来,省委会共资助306位困难学生,助学款达62.42万元。农工党福建省委会连续资助的4名大学生圆满完成大学学业,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同心助学行”工作品牌效应显著。

关注教育,情牵师生,是民盟的优良传统。前不久,漳平市城北小学收到了民盟省委会捐赠的十台钢琴,“闽盟烛光行动”钢琴教室里传来悠扬琴声,谱出一曲动听的美育乐章。民盟福建省委会将民盟中央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拓展延伸为“闽盟烛光行动”,打造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品牌。近年来,民盟福建省委会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奖教助学、送教下乡、跟岗学习等活动,与乡村学校签订教育帮扶项目协议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帮扶协议,举办“走出大山看大海”公益游学活动,以莹莹烛光点亮乡村孩童的成才路。

2023年12月16日,民进福建省委会“同心助推仙游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莆田市仙游县举行,系列活动包括,向师大仙游附中捐赠15万元图书;开展“开明领读、悦读福建”行动,带动家庭阅读、社区阅读、乡村阅读,将书香之风吹进广袤乡村;举办“大手拉小手 民进书画家进校园笔会”,书画家现场创作指导,助力书画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福建民进经济界会员、青工委委员实地考察调研仙游产业发展,为产业升级创新把脉支招,商谈产学研合作对接。

3月15日,民建福建省委“闽善·大济中学奖教奖学助学基金”成立暨奖教奖学助学金发放仪式在仙游县大济中学综合楼举行。民建福建省委通过思源·闽善公益基金会筹措100万元善款,设立“闽善·大济中学奖教奖学助学基金”,鼓励广大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调动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涵养乡村人才资源,一手要抓基础教育,一手要抓职业教育。福建省中华职教社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省、市、县三级职教社与职业院校合作联办方式,结合地方产业需求,依托省温暖工程促进会投入超60万元,在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乡、边远山区实施若干温暖工程项目。2022年以来,省中华职教社成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在全省实施温暖工程“金饭碗计划”直播人才技能培训工程,先后举办培训班12期,积极参与“我在乡间有亩田”志愿活动,发动统一战线成员认筹196.26亩,助力仙游县乡村振兴。

地方职业院校也纷纷发挥“在地”优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事业。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技术人才智囊优势,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设立大数据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电商与物流基地和现代农业智库、乡村休闲旅游科教园、农产品加工研发科教园以及数字农业科教园,着力实现课堂教学与田间地头的互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的互通、线上教学与农民培训的互通,推动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学院与6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带动更多人才融入乡村、建设乡村。

以同心智慧建设和美乡村

建设和美乡村,同心智慧源源不断涌现,各民主党派和科技教育领域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助力改善提升乡村民生事业、人居环境、文化风貌。

2011年起,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在南平市政和县持续开展“同心·县域经济发展助推行动”,支持岭腰乡锦屏村申报福建省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项目;协助举办“魅力岭腰 翡翠锦屏”乡村旅游文化节;帮助岭腰乡向省水利厅争取政和县中小流域治理建设项目资金2850万元;协调有关厅局支持岭腰乡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厂项目资金450万元。民进省委会结对帮扶政和澄源乡,开展“春联万家”“目浴阳光·睛彩华厦”慈善光明行等活动20余次,惠及群众10000余人。

在不少乡村,“漂读自助书吧”成了青少年课余时间的好去处。书吧24小时开放,书籍免费借阅,借还书过程不到一分钟。捐建“漂读自助书吧”是民进漳州市委会送教下乡的一大举措。目前,依托线下遍布全省乡镇的500多家实体书店作为志愿服务点,“漂读”项目已有注册人数近200万人,惠及全省数百所学校,在线借阅量超过20万人次。

在侨乡莆田东大村,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利用该村丰富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充分挖掘侨乡文化资源,利用侨乡特有IP,进行乡村旅游标识标牌系统设计,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筑工程系利用建筑技术优势,为济川村、洋尾村开展危房排查、古建筑测绘、古民居修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打造“颜值”和“内涵”兼备的美丽侨乡。

厦门翔安区内,厦门繁星基地散发“文艺范”。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新阶联实践创新基地发挥优势,组织电子商务、环艺、建工等专业师生对接繁星基地,从电商直播、农产品销售、乡村环境规划等多维度提供专家智库支持,创立3家民间艺术文创公司,整合30余名民间艺术大师资源,推出定制化文创产品,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4场,盘活村中艺术资源,吸引优质客流,实现营业收入54万元。如今,厦门繁星基地已引入26家不同类别的艺术工作室,包括雕塑、漆画、陶艺、砖雕、音乐、影视等,以及艺术馆、美学馆、创意公司等,其中代表性的工作室年产值达百万元,并带动周边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从升级乡村产业到提升教育品质提升,再到融入乡村治理,福建统一战线不断凝聚各方智慧力量,让教育、科技、人才的“活水”在乡野大地澎湃成潮。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