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23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海韵寻迹”大学生实践团在团委书记李博诗、江培源老师带领下,深入泉州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围绕“海洋经济与文化传承”主题,这群青年学子通过探访历史遗迹、调研现代产业、践行生态保护,以青春视角解码海洋发展新蓝图。
实践团在天后宫进行合影
实践团首站走进宋代古船遗址,斑驳的船体残骸无声诉说着古代海洋贸易的辉煌。在融合闽南建筑风格的通远阁(海丝邮局),方寸邮票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历史。天后宫内精美的海神雕刻,则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深厚的海洋信仰与文化传承。这些文化探访激发了创意灵感,软件学院的李家宝、蔡雅琪同学巧妙融合古船轮廓、海丝纹样与净滩场景,设计出活泼的卡通贴纸和文创产品,让海丝故事以新颖方式走近公众。
实践团队员在通远阁(海丝邮局)参观
实践团深入海洋产业一线,实地感受现代海洋经济的脉动。在宏源、益鸿冷冻厂,成员们近距离观察了海鲜从码头冰水保鲜、人工精准分拣,到-30℃极冻库速冻锁鲜的现代化加工全链条。走进骏拓鞋材、华晏鞋业的生产车间,同学们目睹了工人们在高温环境下完成材料合成、热压定型、激光裁剪等复杂工序。在晋江市华鑫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成员们了解了牛皮经过清洗、调色、印花等近20道工序变身高端原料的过程,并认识到从巴西原料进口到成品出口,高度依赖海洋贸易网络。
实践团近距离参观海鲜人工精准分拣过程
守护海洋是此行的重要使命。在石狮祥芝渔港义务救援协会,蔡富贵会长详细讲解了海上救援的专业知识和艰辛,让学子们感受到海洋事业背后的责任担当。在小威海滩,实践团成员们开展净滩活动,认真清理塑料瓶、渔网碎片等海洋垃圾,周边居民深受感染,主动加入清洁队伍。实践团还走进泉州群峰、群山、东美、源淮、丰泽等五个社区,面向儿童开展海洋科普宣讲。他们用生动的图片、故事和互动问答,讲解海洋构成、生态价值,强调保护重要性,演示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伤害,并分发团队自制的“向海图强”主题文创产品300余份,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守护海洋的种子。
实践团在石狮祥芝渔港义务救援协会进行参观
从千年海丝遗迹到现代化工厂车间,从惊涛救援一线到社区科普课堂,“海韵寻迹”实践团的足迹遍布8个产业基地、6处文化地标,开展了12场环保公益活动。十天的实践,这群泉州学子以脚步丈量海洋文化厚度,用智慧解码蓝色经济密码,以实际行动传递守护理念,在知行合一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青春担当。(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