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编修村史、村志”。基于地方志的功能作用,编修村志成为城镇化进程中抢救村落文明的一种保护方式。村志不仅是记录村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展现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变革的重大成果,还对于汇聚乡情、凝聚农村发展动能,进一步发掘和拓展乡村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实施产业融合、服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发挥好编修村志的综合效应,可以在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五个方面着力。
一、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如何将村落接地气、重乡情、冒烟火的生产生活和村民长期在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乡土文化,转化为可读、可用,堪存、勘鉴的资料性文献,就赋予了村志的时代使命。村志的编修,需要对村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摸底,促使村级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收集可满足志书编纂的各种资料,特别是经考证后的文字、口述、实物等资料,在坚持志体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做到存真求实,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在篇目设置、体裁运用、语言文字、图表照片等方面可适当创新,坚持“人为志本”原则,反映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情感,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核,记市县镇志之无、详市县镇志之略,显本村特有独有之长,不“千志一面”。志书内容应凸显本村“名”“特”风采,优选典型资料、动态资料、特点资料以及对比资料,客观记述村庄的沿革,以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景点古迹、风土民情、生态环境为重点,尤其要对民风古韵、信俗文化、名流商贾、桑麻农事等内容着重记述,让村民从村志中感知传统、历史和记忆,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
二、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利用对编修村志收集资料的梳理,检视村级党组织在落实中央“三农”政策中的不足和偏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在功能上的融合,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共治体系,创新村民协商议事形式,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从而让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和主动性得到提升,进一步激发村集体活力。发挥好村规民约作用,完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和谐邻里建设。通过编修村志,记述村民的礼仪、风俗、习惯,村民的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内容,展示村落历史渊源、发展现状、节庆活动、艺文典故,让优秀的乡土文化浓厚乡情,凝聚村民自发建设村庄的共识,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有条件的乡村,加快建设村史馆,集中策展编纂村志征集的珍贵民间信件、活动照片、音视频资料及老物件,生动再现族群生活的共同记忆,唤起对祖辈和自身成长经历的乡愁,让人们追忆历史、联结情感,调动村域乡贤、文化能人、能工巧匠和致富能手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倡导孝老爱亲、谦和礼让、邻里守望的传统美德,推动人居环境、移风易俗、赌博失信等专项治理,开展普法守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诚信友善、志愿服务创建活动,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编修村志要体现教化功能和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彰善瘅恶、褒正抑邪、淳朴民风。明弘治《句容县志•后序》说:“志之为书,有关志体,有补风化,其为益也大矣。”一则辑录在志书中的杰出精英、道德人物、英勇志士有榜样的作用,利于导引后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如章学诚所说:“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懔懔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二则编修村志能激发乡土之爱,利于村落和谐、村民团结,正如梁启超所谓:“热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如何让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先贤语录、兴教助学等融进年轻人的生活,保留最朴素的人际关系,延续最传统的文化记忆。这就要创新转化好志书的内容、形式和传播,引导人们丰富历史知识、记住乡音乡愁、产生价值认同、提升文化素养,以方志成果的大众化和理论的通俗化引领乡村文明风尚,加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实现以志化人、以德树人、以文育人,让乡村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实现全面振兴。
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编修村志重在用志,立足乡村现有资源,搭建“双创”大舞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创、文旅为底色,融入时代元素,让辑录在村志里的文物古迹、谱牒碑刻、诗词楹联、民间技艺、戏曲民谣、民俗活动、名人轶事、乡土美食等有形的乡村记忆“活”起来,深挖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开发创作脍炙人口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如短视频、文化读本、文旅地图等)。构建产业导入、利益链接机制,做好乡村“土”“特”“趣”“活”大文章,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推介引流活动,搞好招财引智工程,对接市场专业团队联动运营,打造地域文化标识和特色产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黏性。以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将文化创意、技艺展示、运动休闲、农事体验、亲子教育等多元场景融入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美景中;以“复合业态、多重场景、深度体验”为抓手,整合人才、资本、项目等发展要素,开发乡村特色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培育新兴业态致富产业;以鲜明的文创和优质的农产品打造后备箱经济,为年轻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发展动能,使乡土文化与乡村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发展合力,把农文旅融合真正打造成为乡村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五、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图文并茂的村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乡村发展历史、村落文化内涵和村民生活习俗,但受制于图照与文字比例的限制,不能立体呈现村情风貌、名胜古迹、民谣歌曲、手工技艺等场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村志需记述的资源禀赋、特色文化等内容进行深入转化,将民谣歌曲拍摄成音视频,将传统手工技艺展示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生活场景,将分散的文化点串联,设计“讲解-制作-带走”完整游线,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志书,扫码即可详细了解具体情况,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链,不仅增加了志书的科技味、可读性,又留住了乡音、乡貌、乡思、乡愁。构建“专业团队+本土力量”协同机制,牵手举办具有乡村重大影响的会节活动,发挥“内聚外引”效应,为落地经营主体搭台唱戏。深度融入各种节气农事及手工技艺体验项目,注重首创摒弃同质化,唤醒乡村沉睡资源,激活农村沉寂风景,以生动的故事叙事,讲好村落文化故事,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品质和村庄的知名度,让乡村文化生活更有温度、不失热度,真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水青山生态产品价值更高效转化,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市县志指导处二级调研员薛磊)